民族地区中小学地理位置和生态文化环境特殊,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和当地习俗等社会资源丰富。学校从课堂到活动,从学校到校外,建设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特色,是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系统、长期、系统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解决德育碎片化和书本化问题,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坚持道德第一的理念,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传统美德特色建设目标。学校通过使用SWOT系统分析,在分析自身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时代国家支持民族发展的机遇,认识到国内外反动力渗透的威胁和挑战,通过校园文化、课堂渗透、特色实践活动和特色研究旅游,创造学校特色。


根据统一的道德培养规律,构建课程+校内外平台+校内外合作全面推进的综合教育模式。首先,国家课程以3+2+N覆盖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体系和科学的认知,为打破认知和情感差距,增强文化信心奠定基础。其次,开发当地和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特色教育目标,选择当地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家庭的爱。例如,朝鲜人民有尊重老人、爱年轻人的传统美德,以及村庄金达莱和烈士纪念碑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可以充分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丽与共享。最后,建立两个平台: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通过两种平台,在校内第二课堂开展宣传、竞赛等活动,结合校外实践,深入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学校特色建设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充分利用高校中华民族社区教育基地等资源,与高校教师形成社区,在高校教师团队的协助下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我们还可以利用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平台,邀请专家开展中国传统美德和教育专项培训,设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确保中小学特色建设战略的独特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坚持系统理论,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社区合作、协作教育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推送、家长开放日、研讨会、社区与学校双向互动等系统,吸引家长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建议。国家中小学生由多民族组成,社区民族活动独特,学校可以利用不同民族家长和社区资源开展校内外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缓解校本课程教师的不足,更有利于加深家长对学校特色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以学校为立场,传播中国美德的效果。